8 月 24 日,2023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世界运河之都——中国扬州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从2007年起连续多年举办,发挥着互通有无、传承文明、沟通民心的作用,成为全球运河城市合作、分享、共赢的重要平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运河文化遗产?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共商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大事,共谋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大计。
让千年大运河,在新时代流光溢彩
(资料图)
古代,运河相当于互联网;如今,运河更是成为世界共通的语言。保护传承利用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团结交流合作是彼此诚挚的约定。在论坛上,梳理文化遗产保护经验,更好地从过去迈向未来,引发嘉宾们热烈交流。
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大运河不仅体量巨大,而且穿行于众多城市与乡镇,与两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保持着直接的现实联系,这样的一种文物如何保护,中华文明、中华优秀的文化遗产,如何通过保护利用传承相协调,变成参与和引导现代化的力量?今后,这类文物及文化遗产会越来越多,大运河文化遗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者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
作为“文物”,大运河可以告诉后人们,“历史”不仅仅存在于过去,也可以鲜活于当下。基于实践和思考,他提出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经验:要积极融摄世界之先进理念,立足中华民族历史创造和当代创新实践;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和科学决策,让人和自然的高度融合成为国家现代化的支撑力量。通过国家顶层设计和规划指导,构建跨省域、跨部门的协同机制,将过去、今天和未来,保护、利用和发展,政府、社会和民众,地方、国家和世界,学术、规划和建设,文化、交通和生态等做统筹谋划和综合施策;依法全面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确保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人民;推动中国智慧和经验登上世界舞台,使大运河文化成为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事业的重要动力体系。
“扬州是中国大运河原点城市,是中国大运河申遗和遗产保护的牵头城市,也是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生态是运河最美的画卷,文化是运河的灵魂所在,开放是运河的鲜明特质。”中共嘉兴市委书记陈伟,中共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以《让千年大运河在新时代流光溢彩》为题,讲述了扬州与大运河的故事。扬州致力打造清水通道、生态廊道、示范航道。长江扬州段三江营水域,“水中大熊猫”长江江豚频频亮相。七河八岛片区,在江苏省率先规划建设 1800 平方公里江淮生态大走廊。“我们的发展持续升级,坚持以河为媒、跨江融合、向海图强,持续扩大对外开发,着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绿色低碳发展,让古运河千古畅流
当天,中外嘉宾开展深入研讨,达成广泛共识,形成世界运河城市遗产保护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扬州倡议”,呼吁建设幸福安宁、文旅繁荣、充满活力、清洁美丽、开放包容的运河城市。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让运河城市更具生机与活力,畅通鲜活的生态绿脉,是人们的共同愿景。
“今天,当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战时,对有效沟通与协作的需求从未如此强烈。”内河航道国际组织主席鲁迪 · 范德文提出,应该为运河城市打造专门的全球在线合作平台,为运河城市和航道管理部门举办年度国际论坛,共同探讨挑战和机遇,组织有关可持续的实践和技术应用的跨境研讨会和网络研讨会。此外,也可以发起一些联合的基础设施开发项目,进一步改善水道的互联互通性。
意大利威尼斯市拥有1600多年历史,威尼斯大运河流经于此,对激活城市社区产生深远影响。威尼斯市副市长马西米利亚诺·马丁通过视频分享了该市在文化遗产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我们正在对由气温上升决定的新情景进行大规模的评估,这将影响距威尼斯140公里的雪原和冰川的管理。”马西米利亚诺·马丁特别强调气候保护重要性,他表示,“目前我们正在制定可持续能源和气候行动计划(PAESC),实施欧洲绿色协议以实现新的可持续增长战略,预计到2030年排放量减少55%,到2050年实现排放中和。”
如何绿色低碳发展,让古运河千古畅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影响力指导委员会成员、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理事长马蔚华提出四点建议:坚持 ESG 理念,也就是环境、社会和治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拥抱,践行减碳降碳;运用科技创新赋能绿色低碳发展,必须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加快运河治理数字化转型;多措并举加大绿色资金投入,政府、监管部门、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协同,广泛吸引包括社会资本在内的各方面资金支持;打造绿色低碳的城市文化,围绕古运河保护建设绿色生态、打造零碳景区、发展低碳航运,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打造绿色低碳“城市名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邵丹摄影
校对 徐珩